通读三中全会《决定》,三次提及“慈善”,四次提及“公益”,在很多地方都体现着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的新思路、新举措。首先,是“三个进一步解放”。全会强调要“进一步解放思想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、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”,特别是“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”,为我们公益慈善组织指明了前进方向,描绘了发展前景。其次,《决定》指出要“激发社会组织活力”,“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”“支持慈善事业发挥扶贫济困积极作用”。第三,关于政府购买服务问题,《决定》要求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,将“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,交由社会组织承担”。第四,《决定》还提出要“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”。总之,三中全会全面规范了社会体制改革,特别是现代公益慈善事业,包括立法、免税、注册、志愿服务以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,这标志着整个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体制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。
中国现代慈善面临的形势和根本任务,就是要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事业发展的崭新道路。它不是传统慈善的简单延伸,也不是西方慈善的全盘照搬,而是立足于自己的国情和文化,继承优秀传统,借鉴先进经验,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,推动中国慈善事业的创新发展。创新是慈善的永恒主题,实践是慈善永载的主体,在当前尤为显得迫切。要创新发展慈善事业,首先要提升三个力量。慈善虽然是以价值为核心,以使命为驱动的事业,但它仍然有着生产与再生产的规律,有着理论指导、规模大小、成效比较和永续发展的本质要求。所以,借助生产力这个概念可以说明慈善事业创新发展的三个着力点:一是要努力提高慈善文化的生产力,在理念的普及和社会影响上迈向新的水平。这就要加强慈善文化理论的研究,做好慈善文化宣传推广工作,培育大众的慈善意识,形成“人人皆可慈善”的社会风尚。二是要努力提高慈善事业的物质生产力,在项目的打造与募集的规模上迈上新水平。要努力做好项目与募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,它是慈善事业的GDP,是不断增强慈善事业生命力的重要渠道,没有善款的筹集和项目的打造就谈不上慈善事业。三是要努力提高慈善事业的社会生产力,在志愿者服务和全民参与上迈向新水平。这就要加强慈善志愿者队伍建设,拓展全民参与的途径与方式,鼓足慈善事业的社会推动力和助动力。
我们要增强三信。一是自信,不畏浮云遮望眼,坚定信心不怕难。走自己的路,相信社会,相信时代,相信明天。二是善信,就是善事之信。要通过我们高水平,高情商的慈善服务工作,增强慈善之信,也就是捐助人与受助人对慈善组织和慈善工作者的信任,这是我们事业的根基。三是公信,就是社会公信力。要通过慈善组织和工作者的不懈努力,获得社会公众、媒体舆论和党政各级组织全方位的信任和支持,这是我们要争取的最大目标。只有这样,才能最大限度的激活社会各界的慈善热情与活力,最大限度的争取各级党政的指导与支持,最大限度的彰显慈善事业在社会发展当中的重要作用。为此,我们慈善组织和慈善人要注重学习,关注国内外慈善事业发展新动向,加强慈善文化理论的探索,了解前沿信息,与时俱进,跟上社会发展的潮流。不断涵养自己的道德情操,增强做好慈善工作的能力,提升各方面的素质,拓宽慈善事业的领域,努力将慈善组织建成学习型、创新型、服务型、效能型、公信型的组织。增强生命力,提高生产力,扩大影响力,争取慈善事业的更大发展。